岭西有”鱼”拓新生——临沂校区“拓绘非遗·乡传鱼韵”实践队走进崂山区岭西村

7月22日,临沂校区“拓绘非遗·乡传鱼韵”实践队来到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岭西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笔触为濒危非遗鱼拓画“上色”,为乡村振兴“添彩”。

拜师:把课堂搬进渔村

“同学们,大家把鱼当‘模特’,先摸骨再上色。”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岭西村展览室,国家级非遗鱼拓技艺传承人刘辉从选鱼、清洗、固定,再到上墨、拓印,一步一步带着实践队的成员们学习这项起源于中国宋代的古老技艺。这堂别开生面的“渔村公开课”,队员们经过十几次探索尝试,一条活灵活现的“崂山鲅鱼”终跃然纸上,鱼鳞的弧度像海浪一样“顺势走笔”,鱼尾的力道像渔网一样“收放自如”。“画纸揭开的那一刻,一条湛蓝的海鱼跃然纸上,鱼身完整、花色清晰,仿佛听见大海在呼吸。”实践队成员李晓彤在朋友圈写下感悟。

对话:让非遗“游”出深巷

“鱼拓画不能只是挂在墙上的‘老手艺’,而要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活资产’。”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岭西村委会议室,村主任曲妮与实践队成员现场策划《岭西村鱼拓文旅融合调研报告》,依托“崂山十二景”岸线资源,打造“鱼拓+民宿”“鱼拓+研学”“鱼拓+文创”三大场景;开发鱼拓记录本、丝巾、陶瓷等多类文创纪念品;联动沙子口鲅鱼节设计“拓一条鱼、吃一桌渔家宴、住一晚海景房”精品线路,用新创意、新技术赋能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非遗技艺”向“非遗经济”转化,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共创:让渔村成为“没有围墙的展馆”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鱼拓这项古老技艺,实践队成员同村委会工作人员就共建大学生非遗研学基地进行深入交流,为后续常态化开设鱼拓课程、文创孵化、直播助农等活动达成了初步共识。“期待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让更多的非遗文化‘潮起来’‘火出圈’,实现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指导教师郭雪梅告诉我们:“实践队系统记录了鱼拓画的制作过程,后续我们会把文件进行整理,实现课程化、IP化,真正成为可传播、可再生的‘活遗产’。同时我们也为岭西找到了一条‘非遗+文旅’的清晰赛道,让老屋、渔港、非遗展演的历史风貌重新焕发生机,进而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

非遗不老,乡村不远。通过此次深度调研与实践,实践队成员领略了岭西鱼拓的艺术魅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探索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贡献青春力量。(撰稿:郭雪梅;审核:李伟)

黄岛校区地址:青岛市黄岛区嘉陵江东路777号   邮编:266520

市北校区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抚顺路11号   邮编:266033

临沂校区地址:临沂市费县县城东外环108号   邮编:273400

招生就业电话:0539-5797333    
版权所有 ©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 鲁ICP备 604010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