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宣讲进乡村 “飞入”寻常百姓家——校区晨曦宣讲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进村演出,让咱们老百姓更加了解党的历史。感谢咱们学校、咱们老师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来搞这么好的活动哩!”近日,新庄镇东流村村民孙宗喜在参加完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管理工程系晨曦宣讲队的党史专场宣讲后,热情地同宣讲队指导教师田庆爱交流。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让当地群众从家乡巨变中感受国家近几十年来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与发展成就,激发群众爱国爱党、干事创业的热情,自7月中旬以来,校区管理工程系晨曦党史宣讲队以“回首百年奋斗路,家乡巨变颂党恩”为主题,精细编排宣讲节目,通过学、讲、颂、唱、演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宣讲由“会场”搬到“现场”,先后在费县胡阳镇北尹社区、薛庄镇马头崖社区、梁邱镇涝坡村、新庄镇东流村、朱田镇崔家沟村等6个乡镇14个村居(社区)开展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党史知识从村居社区讲到田间地头,把“党史大礼包”送到千家万户,成为暑期费县乡村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学讲颂唱演 沉浸式课堂送到家门口

7月13日,在薛庄镇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队员们以倒叙的手法,通过情景再现、采访回忆等形式沉浸式宣讲,带领大家共同回到那个“过年生产队分猪肉,天没亮排队抢肥肉回家炼油”、“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的年代;又通过现场放映纪录片的形式向当地群众和过往游客讲述临沂乡村百年发展的显著成就。

真挚的演出、逼真的情景、振奋人心的影片、磅礴雄浑的配乐,整场宣讲生动呈现出沂蒙革命老区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沂蒙山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种接地气、极富感染力的表演让过往游客纷纷驻足观看。宣讲结束后,许多游客意犹未尽,向晨曦宣讲队员们竖起“大拇指”。

追寻红色记忆 让党史教育“映”入人心

7月17日,在胡阳镇北尹社区,队员们通过情景剧、诗歌朗诵、歌舞、民俗表演等多种艺术展现形式,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船精神》《觉醒年代》《沂蒙红嫂》《不忘初心》等节目搬上社区舞台,动情地演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个个令人为之动容的红色革命故事,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近40度的高温没有影响村民观看演出的热情。

“费县籍96岁志愿军老兵王凤和祭奠战友的那个节目真的是演到俺的心窝里了”,看完话剧《我这一辈子》,北尹社区党龄68年的老党员王大才饱含热泪,“他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用心、用情还原老一辈革命者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前的生活和现在没得比,现在多好啊,吃饭不用愁,看亲戚不用走好几公里土路,日子呀越过越舒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不忘党恩情。”

感受山乡“蝶变” 坚定理想信念

“是党的政策好呀,大家伙儿不仅住上了新房子,孩子们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在朱田镇崔家沟村村民李秀华的家里,这位质朴的大姐热情地同晨曦党史宣讲队员们交谈,回答队员们的实践调查问题。

朱田镇崔家沟村,用了短短6年时间,便完成了从一个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娶媳妇难的“五大难村”到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幸福村”“样板村”的完美“蝶变”。为收集更为丰富、鲜活的宣讲素材,7月底,宣讲队员们来到崔家沟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践访谈、了解村史等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看到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当地百姓带来的切实的改变、听到被采访村民对党和国家由衷的感激与赞美,宣讲队员李保民发自肺腑的说,“40余天的准备、10天的宣讲,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堂终生难忘的党课。我们更加系统地了解百年来党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将来立足岗位为国家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我要把这次实践活动收集到的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融入今后的宣讲节目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党的伟大,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让更多的群众拥护党、热爱党,坚定信念跟党走。”(撰稿:田庆爱,审核:崔洪俊)

黄岛校区地址:青岛市黄岛区嘉陵江东路777号   邮编:266520

市北校区地址:青岛市市北区抚顺路11号   邮编:266033

临沂校区地址:临沂市费县县城东外环108号   邮编:273400

招生就业电话:0539-5797333    
版权所有 ©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 鲁ICP备 604010 号